2021年6月17日,某110千伏变电站测量作业中,1人触电死亡;
2020年9月21日,10千伏配网运维误登带电线路,1人触电受伤;
2019年8月1日,抢修作业中查看避雷器缺陷时发生触电,1人死亡。
这些案例多因触电导致心脏骤停。当心脏骤停发生,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让生命滑向不可逆的深渊。而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正是这场生死竞速中的“救命外挂”:2023年8月,中国核电某工地工人心脏骤停,现场医护使用AED成功救治。
一、电力企业场景为何亟需AED?
目前我国电力系统拥有约600万名员工,他们常年奋战在输电铁塔之上、深山林区之中、应急抢修一线,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光明使者。然而,这个庞大群体正长期暴露在触电风险、高强度作业及极端环境压力之下,这些因素都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猝死的发生概率。
研究表明,触电是引发心室颤动的最致命因素之一,若未及时抢救,会迅速发展为心脏骤停并可能导致猝死。而心脏骤停的抢救黄金时间仅有4分钟——每延迟1分钟,生存率便下降7%-10%。在偏远的作业现场,专业医疗救援往往难以快速抵达,此时,一台能够立即提供电击除颤的AED,就是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的最重要保障。
因此,为电力企业配备AED已不仅是一项安全措施,更是一种对生命庄严的承诺。当意外发生时,身边的同事可以不再是焦急的旁观者,而是能够拿起AED、遵循语音提示实施救援的关键力量。这份“敢救、能救、会救”的能力,构建起了工作现场最牢固的生命防线,也将企业的关怀真正转化为守护生命的温度。
二、政策指引,AED配置成电力行业“硬指标”
在能源安全与生命安全并重的背景下,国家及地方层面相继出台政策,将AED配置从“推荐”升级为“强制”,通过法规、标准及实践指南构建起全方位的保障体系。
最新国家标准《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》(GB30077-2023)明确规定: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化学品单位(涵盖石化、能源企业)须自2024年9月1日起至少配置1套AED,标志着行业安全管理的底线要求。
地方政策也在层层加码:
扬州市发布《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》,明确将电力单位列为AED配置责任主体,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1;
浙江、杭州、丽水等地出台政策,强制电力等重点行业配置AED,并规定重点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应急救护培训,实现“有设备、会使用”的双重保障1;
深圳供电局2022年启动专项采购,在48处公共区域部署AED设备,覆盖办公楼、变电站及培训中心等关键点位。
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设备配置要求,更强调了人员培训和管理机制建设,为电力企业构建了全方位的急救保障体系框架。
三、科技赋能,乐普AED为电力安全注入智慧力量
面对电力行业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,普通AED设备难以满足需求。乐普医疗推出的智能AED解决方案,凭借其军工级防护和智能管理特性,成为保障电力人生命安全的可靠选择。如乐普AED携手浙江绍兴市新昌县电力局完成急救项目的部署安装,并积极将AED设备分发到旗下电力公司使用。
硬核性能,无惧严苛环境
- 军工防护:通过军用标准检测,具备防尘、防水、抗跌落特性
- 极速响应:5秒完成心律分析,360J高能量除颤,为生命争分夺秒
- 双重模式:一键切换成人/儿童模式,适应不同体型需求
- 智能引导:语音+动画全程指导,即使无经验人员也能从容施救
- 使用广泛:获《轨道交通使用检测证书》,适应各类交通工具震动环境,比如不仅可以放在固定点位,还可装配在工程车上,打造流动性的心脏急救站,最大限度缩短获取时间
智慧管理,破解运维难题
电力设施分布广泛,设备管理成为痛点。乐普创新推出智慧物联管理云平台,实现:
- 远程监控:远程实时掌握电极片有效期、电池电量、设备位置
- 自动预警:故障提前预警,避免“用时方恨没电”的窘境,确保设备时刻“在线”
- 零人工巡检:大幅降低设备管理成本
- 联动急救系统:一键呼救同步通知120和急救中心,全方位提升急救效率和质量
优质服务,售后保障无忧
- 科学配置方案:提供选址、安装、维护全流程支持
- 售后技术支持:7×24小时技术支持,及时响应解决方案
- 系统培训体系:定制化课程覆盖理论与实操,建立企业急救员网络
乐普AED整体解决方案,为能源企业提供从设备配置、人员培训到长效管理的全周期服务,助力构建“黄金4分钟”急救圈。当AED成为电力行业的“标配”,安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基石。
多配置一台AED,就为600万电力人多打开一扇生命之门——这不仅是企业责任,更是对每一位奋战在能源一线员工最坚实的守护。